2025-04-15 新闻动态 137
要说起明英宗生活中的种种污点,杀死于谦绝对算得上是其一。但是实际上他杀于谦被别人蒙蔽了双眼,事后也自责不已,但是只能把抢救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去完成,毕竟皇上不可能出什么问题。
景泰元年正月二十三日间,从监狱到崇文门途中挤满了老百姓,每个人都一脸同情,目睹了一个一生中最后的时光。
这是什么人?为何能让他们感同身受?此罪即于谦以“意欲”罪。
所谓意欲是指他有意为而不为,而罪名的形成全凭审判者想象,和岳飞“莫须有”有同有异。
那时明朝只有6位皇帝,6位皇帝中有2位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大约有五年。
这个时候离明朝开国甚至还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,即使政治再暗也不可能暗到如此地步。
毕竟于谦并不只是兵部尚书,他更是拯救明朝的功臣。
展开剩余89%正统十四年,明朝发生了“土木怖的变化”,皇帝被俘,王公大臣死伤无数,那是轻,重,北京三大营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。
大家都知道这是明朝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,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拱卫京师了,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这二十万大军决不可动。
但是如今,伴随着二十万军队的失踪,京城却直接成了空架子。
正因为如此,多数大臣力主南迁,即使个别大臣已将妻子儿女发配南方。
如果没有于谦挺身而出的主战。没准明朝会重蹈宋朝覆辙呢。
主战者于谦,则败者守京城之功,理所当然。于谦有幸保住京城,史称“北京保卫战”。
在这期间,往全国调兵的是于谦,往全国运粮的是于谦,布置战略计划的,还是于谦。
总而言之就一句话,北京保卫战于谦就是核心,要是没有于谦,一切都进行不下去。
正因为如此,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,他能和后世明朝第一政治家,开“万历中兴”之先河的张居正有些一较高下。
难得难能可贵,比张居正、于谦都要清廉、无私。锦衣卫来他家里抄,却连一毛不拔。
“及籍没,家无馀资。”——《明史·于谦列传》
对于谦这类官员来说,污点一定找不到,优点一定要找到,否则就不会对他设意的罪名。
为什么明英宗一定要杀于谦?因为如果不杀于谦的话,其“夺门之变”便无法合法化了。
明英宗虽坐了帝位,此时帝位却非自己所有,而是明代宗所为,夺门之变实为政变,为前代帝推翻现代帝之权,违法。
但是明英宗能容许夺门之变,难道不是正当的?不准许,如果准许,他就没有正当。
第一件事是使夺门之变合法,而使之合法,则需杀死于谦,因于谦“迎立外藩”,此外藩指代襄王世子。
襄王何许人?系明英宗舅舅。
要知道在那个时代,最有资格继承明英宗之子朱见深因明代宗没有子嗣,迎别的藩王成为霍乱王室。
摊上这等罪,只把自己打死,简直是祖上烧的高香。如果倒霉,可能连九族也要搭。
迎立外藩虽有,但是迎立外藩者非于谦而是王文。
王文这一举动显然是投机之嫌,事后也是为此付出代价,于谦先死后还。
而且于谦的命题和传统并不矛盾,因其命题是传统的。
于谦提倡拥立朱见深为皇太子,这是毫无疑问的一点,因为如果夺门之变迟了一天,他会交出奏折。
大家都知道,这封奏折上面签了字的不止于谦,还有别的,如吏部尚书王直和三朝老臣胡濙等。
既然这样,于谦为何还是要死了呢,是因为三人诬陷,三人分别是石亨、徐有贞和曹吉祥。
三人皆为夺门之变的干将,石亨负责宫门钥匙败落,负责开城门,曹吉祥负责太监败落,责成内应,徐有贞负责责令文官败落。
三人为何嫁祸于谦?因为他们和于谦结怨了。
石亨本来在土木堡之变中是个逃兵,但因受到于谦重用而祸不单行,不但没受到惩罚,反而获得一位侯爵。
但他颇为小心眼,仅因推荐于谦之子(报恩),反遭于谦斥责,导致嫉恨于谦,爱之速、恨之速。
于谦主战的时候,徐有贞主南下了,然后北京保卫战成功了,于谦就很风光了,徐有贞就变成过街老鼠了,谁让你们当初主南下呢。
尽管促使这些事情发生的人正是他本人,但他对于谦迁怒于己。
石亨和徐有贞恨于谦有原因,曹吉祥则无原因,因其太监身份,和于谦不分上下。
他讨厌于谦纯粹是出于妒忌,毕竟那个时候甚至有个别文官也妒忌。
既然没有拥立外藩,那么他们三人又是怎样陷害于谦的?蒙骗明英宗。
由于朱棣以及朱高煦这两个前车之鉴,明朝对于藩王的管束不是一般的严,严到了什么程度呢?简单来说藩王是个高级犯人。
如果不奉皇帝之命,终身都不允许迈出藩地的步伐,并且有形形色色眼线在旁边虎视眈眈。
所以,于谦如果想拥立外藩,就得用专书了责调藩王,如果没有这枚金印谁也无法调藩王。
但当时情况金印仍留在皇宫。是明英宗不觉察?不是自己没觉察,是自己根本没料到会有什么人敢欺君主。
于谦岂不是开脱了?于谦想要申辩,可那时牢里里外外全是石亨,即使要申辩也无处开脱。
“等等意耳而辩何益?”——《明史·于谦列传》
两年后,于谦的同情者李贤才才向明英宗报告了事情的真相。
为什么过了两年?因为在这之前,得有人先论证于谦未迎立外藩的事实,此人即襄王。
襄王虽不是京城人,可终究是藩王了,对京城风吹草动还略有所闻,至于人家想拥自己世子称帝这等事想起来就吓人,没准哪天天降横祸把自己直接关了牢。
所以,不要说明英宗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对,自己也必须找到明英宗的对。有当事人证言,说话就有分量。
大家都知道明英宗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杀死于谦,夺门之变三人组让他杀死于谦时,他直说:“于谦功勋卓著”。
但是因为徐有贞脑袋太过敏捷,想到了“不杀于谦的举动是不知名的”这一句话,否则于谦就死不了。甚至孙太后也因于谦去世而躲入后宫痛哭数日。
然而木已成舟了,再说夺门之变的他们的确功不可没,那么追究他们的责任也就没有用了。
这时明英宗尚未明白夺门之变竟是骗局。
由于迎立外藩没有,明代宗也没有儿子,谁继承王位?仅有两人入选,一为自己,一为儿子。
由于皇位的传承一直是在最亲的人中挑选,父亲明宣宗只生有自己和明代宗两子。点破这场骗局,依然是李贤。
随着所有的真相大白于天下,徐有贞,曹吉祥,石亨,当然就没好日子过了。
徐有贞在这之前因看不上曹吉祥和石亨而觉得两人质量不高,想和两人分道扬镳,已被两人合力逐出宫廷。
而其余石亨则落得身陷囹圄,曹吉祥考虑到前面二人的结局,竟决定谋反,导致株连三族人。
明英宗死后不足一年,其子朱见深给于谦平反:
“当国艰难,保无社稷,惟公专恃,权奸并妒。于先帝知其枉然,朕心实悯其忠贞。”——《西湖梦寻·卷四·西湖南路·于坟》
速度这么快,显然是明英宗授意,但大错已被推动,已无任何变化。
在那个年代,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于谦含冤死去,土木堡之变元凶王振却被明英宗名正言顺地平反,挽回了他在世时的所有荣耀。明英宗也当面申辩自己都是冲着明朝去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